今天的文章,采访的是一位资深的“职业生涯咨询师”。
开启采访的动机很直接,我希望这位为 10000 个职场人做过咨询的女士告诉我:
我们要如何应对“工作之苦”?
从身边的样本来看,打工人的痛苦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。
找不到工作,焦虑。
找到了工作,抑郁。
想辞职,还总有人劝你:再忍忍吧,现在工作可不好找。
懂,现在就业环境差,AI 又不断迭代,许多人的“坑位”被取代,有个班上就不错了,别抱怨了。
但“工作不好找”并不能让人甘心咽下上班的痛苦。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肉里,渗透进了我们日复一日的 8 小时,甚至 14 小时里。
从采访里,我获得了一些具体问题的应对方案,比如:
该不该辞掉一份让我窒息的工作?
应对不确定性,考公是唯一的正解吗?
在 AI 迭代的恐慌下,打工人如何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?
但我获得的最重要的一个启发是:
至少,在“工作之苦”这个命题下,你可以学着把痛苦先拆分开来,一一解决。
你未必能尽善尽美地解决,就像你未必能希冀一份尽善尽美的工作。
但无论如何,先拆分,先把痛苦变得具体,先将病灶尽可能切除。
别被痛苦吓住。别被痛苦麻痹。
会有办法的。即便不是最好的办法,也会有办法的。
以下为她的讲述:
我是卢美妏,是一位有15年经验的职业生涯咨询师,我服务的对象多是一些有职业生涯发展困扰的人。
我是学心理学出身的,但职涯咨询和心理咨询的差异还是很大的,职涯咨询更目标导向,现实感更强。
比如,今天,有个人被裁员了,来做咨询。职涯咨询师不会一上来就给他做创伤干预。
我们会先处理他的急性情绪,让他先冷静下来;之后,和他一起做“找工作”的策略探讨;等他稳下来后,我们才开始处理他的创伤。
职涯咨询一定是先帮来访处理现实危机,后处理心理层面的创伤。
作为一位职涯咨询师,在过去几年,我发现,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咨询室,因工作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人更多了。
A 先生找到我时,用一个很有痛感的比喻形容他上班的感受——每天去上班,都像把衣服脱了,去“滚钉板”。
他是块“夹心饼干”,在某公司做中层,下属不给力,领导 PUA,他想辞职,但自己又快 40 岁,上有老下有小,还有 20 多年的房贷要还,动弹不得。
疫情前后,人们对职业的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。
疫情前,大家没想太多,就是“我要卷”“我要挣钱”。那时候,职涯咨询师常被问到的问题是:我要不要去创业?如何向上管理?怎么样能过上优渥的生活?等。
当疫情发生时,生离死别就在眼前,很多人开始产生一个怀疑:我要一直当一个机器里的螺丝钉吗?
人对意义感和幸福感的需求提升了。
但痛苦也随之而来了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当选择多了,人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也就多了。
比如,我的身心状态是需要躺平的,但社会和家人的期待却是“人要努力往上爬”;
或我开始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了,但发现职场根本没办法满足这些需求……
那我该何去何从?
所以,这几年出现一大批“卷也卷不动,躺又躺不平”,每天上班和上坟一样难受,不,是上班比上坟还要难受的职场人。
听完 A 先生的倾诉后,我先和他一起讨论,如果离开,有哪些选项?陪他找找可能性。
有时候,不是我们自己没得选,而是我们都想要。来做这类咨询的人,早就想辞职 800 回了,但之所以没离开,就是明白,离开了这里,未必还能拿到同等薪资。
降低的收入和好的生活方式,要选哪一个?就看哪个对他更重要。
几次讨论之后,我们发现,A 先生其实是能接受做一个降薪 30% 的工作的,但困于现实的经济压力,他不敢做出这样的选择。
我们就开始进行很精密的计算,算他要攒到多少钱后,再换到另外一份工作,经济不会太紧张。
当我们无法立刻做出决定时,可以把时间轴拉长。
钱跟生活方式,可不可以同时拥有?
可以。你可以在这里先攒钱,然后去那里过好的生活方式。
转职,不是瞬间的决定,而是一个长程的计划。
A 先生从我认识他,到正式寄发出转职信,用了将近 4 年的时间。
对那些做着一份痛苦的工作,犹豫要不要辞职的人,我通常会先拿出这张“转职分析量表”让他做。
当我们提到“职涯”时,它代表的不是“job(工作)”,而是“career(事业)”,它包含了你的下班时间——休闲娱乐、家庭关系等。
所以,在“转职分析量表”里,你会看到这些问题:
-
工作时,我是愉悦的?
-
在工作中能和领导顺畅沟通?
-
能拿捏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?
这都是我们考核一份工作的标准。做完量表后,你会对自己要不要转职有一个大致的判断。
(如果你做完了上面这份量表,可以在文末查看得分判断结果。)
人在面对选择时,本能会“追”或“逃”。但转职最忌讳用“逃”来处理——你裸辞了,慌慌张张地找下家,很可能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坑。
因此,面对那些想辞职的人,我通常会问他一个问题: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或领导,那你有没有一个更想去的地方?
当我们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时,可以先给自己找一个“追”的方向。比如,你未来想做管理,或想进 AI 领域,我们先找找相关的工作。
有个大方向,再走一步看一步,骑驴找马,你得先骑着驴,才能追上马。
B 先生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中层主管,年薪大概在 100 多万,疫情时,他被裁员,那时,他刚在超一线城市买房,还有半年,就要结婚了。
他原以为在职场上能一路上升,背了超高的房贷。这下没收入了,该怎么办?
B 先生很崩溃,感觉人生无望了,要完蛋了,婚可能都结不成了。
这几年,因为经济趋势和政策的变化,很多企业在降本增效,裁员,导致了很多失业者走进了咨询室。
在咨询室里,我们看到,人们被裁后的创伤反应不亚于关系断裂,很多人被裁了,甚至比离婚还痛苦。
这是因为裁员通常发生得非常快,甚至很多企业是当天通知,它会给人带来一种“惊吓感”。
如果是离婚或丧亲,不会有人要求我们马上找下一段关系,但裁员很现实,你不找下一份工作,马上就没饭吃了。
所以,人必须当下先压抑,承受着极大的痛苦,马上开始找下一段新工作。
华人社会又超在意社会期待和社会角色,失去工作,不仅是没了一份收入,还意味着人被剥夺了社会身份,这是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的。
很多大企业里的中层,在 35 岁之前,都顺风顺水的,到中年,突然“啪嗒”被裁了,瞬间一蹶不振,自尊完全受损,不敢出去找工作,不愿意求助。这也催生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——很多妻子跑来帮丈夫咨询。
我先处理B先生的急性情绪,让他稳下来,之后,开始评估他的现实条件。
对那些被裁员,正找工作的人,我的建议是,你先把自己的身心状态稳定下来,规律作息。
人的身体、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面试的反应速度、逻辑思考能力。如果因为被裁了,你开始作息大乱,日夜颠倒,过几天,你就会陷入自我批判,这会让你的情绪更糟糕。
再来,盘点下自己的资源——存款多少,能不能得到家庭的支持等。
B 先生的家庭无法支持他,他的存款能让他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,交半年的房贷,那他势必要马上找到工作,那么,他接下来,就要面对一个现实:可能要向下兼容。
被裁后,所有人的期待都是找和之前同级别的工作,不想降薪。如果你的“子弹”、资源够多,可以慢慢找,赌运气,否则,就要考虑看看,要不要降低标准,往下找找。
那按照这个思路,我就要和 B 先生探讨,往下一点找,他能接受的底线在哪里?
把这个确定后,我们再综合他过往的资历,软、硬实力,盘盘适合他的工作和领域有哪些,帮他做一个规划。
好在 B 先生最终度过了危机。
除了接一些职场人的咨询,我还常会高校里做一些训练。
很多大一、大二的学生见到我时,都特别焦虑,他们很担心毕业后,找不到工作。
现在,所有公司都变保守,不会像疫情前,大张旗鼓地开拓新的产品线、新项目,招聘岗位明显地变少了,不管是校招或社招。
很多公司在招人时,要的也是“即战力”,就是要马上能用,那年轻人势必会更焦虑。现在,大一生已经开始在为找工作做准备,到处去找实习,导致实习的岗位竞争也更大。
在这种高度竞争的环境里,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?
足够了解自己的人。
当公司需要招聘时,一定要他缺个什么,招一个人来补缺。够了解自己的人,就知道自己身上哪些东西是企业需要的,面试时,把它提取出来、放大。
那你都搞不清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里,怎么说服HR和领导,看到你的价值,留下你?
在咨询中,我常发现那些在学校很优秀的“好学生”,对自己的了解却很不足。
因为好学生从小到大都在服役、回应外界的标准,别人说“你要数学好”,他就数学好;要他英文好,他就英语好,他们缺乏以自己为主体,去看“我到底喜欢什么?擅长什么?”的经验。
这导致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,也不知道除了达成外界的标准外,自己还能做什么?
那在找工作时,就会很迷茫,或只能人云亦云,去挤独木桥,考公、考研、进大厂,那这个竞争会更大。
面对这种情况,我常常给的建议是,你拿出一张纸,对自己的优势先做一个盘点。
-
上半部分写硬实力,下半部分写软实力。
-
硬实力就是你的专业技能;软实习是表达能力、信息筛选能力、沟通能力、团队合作能力等。
-
如果你不知道“软实力”那部分怎么下笔,可以把从本科开始参与的活动、比赛都先罗列上,再总结看看自己的能力在哪里。
把优势盘点出来之后,方便你在简历上呈现,也会让你在找工作的过程中,自信心不会崩掉。自信心对面试的影响太大了。你对自己都没信心,怎么说服人家录取你?
在职业生涯规划中,我们规划的顺序也是先找自己,然后认识外在世界,再做合理的推断配对。
职场新人如何快速地适应职场?
我的建议是,你不要盯着自己的缺点,要赶快找到自己优势在哪里,依此确定自己在一个组织里的定位,和未来的职业方向。
你要特别有创意,就去找偏策略、战略、营销、创作相关的工作,不要再跟人家死磕一些抠细节的工作;你要和我一样想不出点子,你不要跟人家抠创意工作,可以去试试一些偏资料搜集、归纳整理型的工作。
要戒掉所谓的“好学生”心态,不要死盯着自己的不足,在那里改,向领导自证,搞得自己很自卑,还容易被PUA。
职场上,我们要顺着我们的天赋、优势发展,不要勉强自己学一些不擅长的东西。
最近几年,一大堆“海归”跑来咨询。他们毕业于纽约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名校,但回国后,爸妈要求他们考公。
在各种不确定性的夹击下,很多人开始做一些安全的选择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众去考公,这也导致了一些人出现了情绪问题。
年轻人好不容易考进体制,进去之后,却发现日子一眼望到头——现在坐在面前的阿姨,就是自己30年后的样子。天呐,太可怕了,瞬间觉得人生无望,好似失去了所有选择权。
“好痛苦,该怎么办?”
但还是回到前面那句话,转职是一个计划,不是一个决定。
你不喜欢这个工作,外面有你更向往的工作吗?如果有的话,它能满足你的需要吗?
找工作和找对象一样,高的、矮的、胖的、瘦的,你要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,才能选。
到底安全感对你重要,还是有趣对你重要?钱对你更重要,还是生活方式对你重要?
生活方式跟高工资常是互斥的;想要有趣,就不会有安全感,我们不能期待两个矛盾的特质出现在同一个岗位上。
等你探索完自己,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之后,就可以骑驴找马;或你发现自己还是贪图这份稳定,那可以在职业之外,发展自己的兴趣、爱好,或副业。
现在,全球都有这个趋势,更多人在主业之外,发展两三个副业。我们把它叫做,多元职涯或组合式职涯。
今年春节,DeepSeek 出来之后,我们行业立即迎来了一波咨询潮。
大家都很恐惧,天,我好像要被 AI 取代了;AI 文章写得这么好,那我以后要干什么?
我们把它叫做“AI 焦虑”。上次,“AI 焦虑”集体发作是在 ChatGPT 问世时。
怎么应对 AI 带来的焦虑?
1989 年,美国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提出了“积极不确定”理论。那时候,电脑开始出现,人们也出现了很严重的技术恐慌。
“积极不确定”理论主要包含两点内容:
1. 接受现实。
现在AI已经这么发达了,不会再退回去,我们要接受这个现实。
2. 对不确定性保持正面的态度。
我们不要先自己吓死自己,觉得“完了,我以后要没工作了”,现在发生了吗?
有没有可能 AI 会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?
职业世界唯一不变的,就是不停地改变。
我们要做的不是掌握变化,职业生涯规划从来也不是拿张纸,在上面写12345,给你列一个固定的计划,让你一步步照着做。
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,我们有个大方向,之后,走一步看一步。
谁能知道接下来趋势会怎样?这不跟预测股票哪一次涨是一样吗?
如果你想问:去哪里找一份不会被AI取代的工作?
我看到了你这个问题,背后还隐藏了一个问题是:在变动的世界里,我怎么样才能拥有安全感?
实话说,“安全感”这件事,只能自己给自己。不管外界怎么变动,我们要有自己的生活节奏。
例如,我要怎么上下班?下班之后,要做什么?午餐要吃什么?我今天运动,燃烧了多少热量?
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决定的,人就会很不安。在生活里,我们要增加自己做决定的比重,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,它会让我们在迷茫的世界里更踏实。
最后,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,要去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。
心理学的很多研究都表明,关系是人安全感跟幸福感的来源;在外界发生变动时,关系网络的支持也是一张安全网,让我们不会往下坠。
把人比作一棵大树,只要树根是稳的,无论上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(裁员、AI迭代等),它都不会对你带来致命的伤害。